关于对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33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061/2020-15901
主题分类
水利
发文日期
2020年08月29日 16:22:16
发布机构
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
文号

民盟十堰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次会议上所提《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有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环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办好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等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环保氛围、生态教育进课堂、宣教阵地建设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一是部门重视,协同配合,生态环境宣传呈现新局面。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环境宣教工作,始终将宣教工作作为抓好业务工作的前体和保障来谋划部署,牢牢把握主旋律,掌握新闻舆论宣传主动权,利用全媒体融合的理念做好十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推介,全力讲好十堰生态环保故事。累计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国际在线、第一财经、中新网、中农网、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十堰日报与十堰晚报等媒体发稿1500多篇;市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177条;《十堰环保周刊》制作播出192期;刊播广播电台稿件及公益广告1800篇次。加强媒体融合,科学运用新媒体宣传利器,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在十堰生态环境官方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2400余条,总阅读量200余万人次,多次入选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榜单前20;生态环境部双微、湖北生态环境微信对我市快闪活动、让中国更美丽及其它宣传产品进行了多次转发。2019年接待十余批次媒体采访报道,借助其平台扩大十堰生态环保知名度与美誉度。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媒体前来我市采访报道“五河治理”工作成效,采编并播出专题报道,给予十堰环保工作高度评价。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组织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环境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10多家媒体组成采访团,深入采访十堰市生态环保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湖北卫视多次前来我市采访犟河治理、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等工作成效。通过密集的媒体正面宣传,保证了十堰生态环保的主旋律不降调,主信号不中断。二是加强引导,注重渗透,环境教育开创新平台。市生态环境局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围绕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中心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门别类开展了环境教育进课堂、生态文明大讲堂、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等活动,“立体式”宣讲生态文明理念,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针对中小学生,在全局抽调20余名业务骨干,成立了生态文明讲师团,在城区20所中小学校试点,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进行针对性的环境教育课程,其中高中生以现场授课教学为主,初中生与小学生以实验、现场体验教学为主,宣讲重点突出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垃圾分类与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等内容。累计共开展集中宣讲21场次,累计近2万人次参与,在全市教育系统引起极大反响。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组织开展了“生态文明大讲堂”系列活动,2019年共在十堰城区四所高等院校组织开展了4场生态文明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家以及省市相关专家现场授课,重点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长江大保护与汉江经济带、环境与健康等内容。针对社会公众,在“6·5”世界环境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向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绿色系列创建力度,在全市创建绿色示范社区4个,绿色示范学校6所,绿色示范家庭13个,命名首届市级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5个,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4家。精心打造十堰市生态环保展示馆和东湾桥生态环保科普展览馆,为市民提供环保科普平台。三是系统策划,认真打磨,环境品牌活动好戏连台。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喜迎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现场直接参与公众14.57万人次,网络参与人数50万人次,活动新媒体文章阅读量147.9万人次,发放宣传册、报纸专刊等宣传品8.7万份,营造出生态文明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紧扣时间节点开展宣教活动。3月22日世界水日前夕,组织东风22小学师生前往污水处理厂、土壤科普馆等地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争当保水护水小卫士。3月份启动十堰市生态文明摄影大赛,利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发现十堰生态之美。4月份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我是生态环保小卫士”中小学生主题演讲比赛,全市百余名选手和近万名师生及家长参与其中,在全市中小学校形成了崇尚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由我市选送的小选手在全省“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5月22日,在郧青龙山地质公园和牛头山森林公园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主题活动,6月5日,在人民广场开展“绿色出行、市民免费乘公交”、生态文明成果展、环保设施集中开放等系列活动。12月12日,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开展了少先队员主题队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全民免费乘公交等系列活动,隆重庆祝十堰第五个生态文明日。不断擦亮品牌活动。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新要求,对“环保一日游”公益活动进行改版升级,采取“订单”方式,每月一次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近40场次,现场接待公众13000余人次,在社会各界获得广泛好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暨环保一日游”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市民报名异常踊跃,每期公开招募名额均在半小时内报满。另外,精心打磨“生态文明大讲堂”、“我市生态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免费乘公交”等品牌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四是精心部署,全面落实,奏出生态文明年会最强音。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的宣传报道工作起步最早、战线最长、范围最广、成果最丰。在领导的高位谋划和亲自参与下,在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市生态环境局全员上阵,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力打好十堰年会宣传主动仗,为盛会的召开起到增光添彩、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期间,全市各大媒体对十堰年会进行了全面、及时、深入的报道,刊发各类稿件1700余篇,播发各类节目、新闻等5000余条,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中国环境报刊发头版头条,在经济日报刊发专版1期,湖北日报刊发专版2期,在十堰日报刊发专版4期,对十堰年会和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此次盛会除了传统媒体发出权威声音外,新媒体在扩大此次盛会影响力方面尤为亮眼。其中,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矩阵报道齐上阵,不仅在纸媒刊发有关报道,还在微信公众号连续编发10条相关新媒体报道,其微信公众号累计月度量突破20万人。央视新闻、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一直播、长江云矩阵联播、秦楚网、十堰广电新闻客户端等平台直播或录播开闭幕式、市长热点对话及各分论坛80余小时,围观直播现场的人数30.5万人次,有力传播了盛会最强音。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围绕南水北调水质保护,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全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是继续做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我是生态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生态文明大讲堂等公众参与活动,创新开展高校文化节活动,打造十堰宣教品牌;二是继续深化全市环境教育工作,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培育环境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三是继续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曝光环境违法负面典型,增强群众知情权;四是高标准推进绿色示范系列创建工作,精心打磨一批真正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学校、社区、家庭。

二、关于增加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财力投入”的建议。

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对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实质是对人们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公益劳动报酬的支付。目前,国家对我市实行的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我市共获补助70亿元其测算办法,主要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如人口规模、可居住面积、海拔、温度等成本差异系数,补偿因素主要取决于财政收支缺口的大小另外,北京—十堰对口协作专项资金也仅固化每年2.25亿元开展了以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河流治理、清水行动、生态家园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保合作;促成了北京京能集团等21家企业落户十堰落地,计划总投资126亿元,已投入资金12.5亿元,促进了十堰产业转型合作;开展手拉手结对专家讲学思源情·送温暖健康行旅游产品推介旅游形象宣传民营企业项目推介等民生领域合作全面开展干部双向挂职院士专家十堰行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深化智力人才合作;推动高层对接区县对接部门对接

相比我市,尤其是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库周县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的付出以及在经济发展上的受限,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仅较少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难以体现受益主体向受损主体直接补偿难以体现生态补偿关系。现行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机制尚需完善,生态补偿的重点尚需突出,补偿力度尚需加强

鉴于生态补偿资金分配重点考虑的是均衡性转移支付,特殊支出因素所占权重较低。应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及资金分配机制。下一步,市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呼吁力度,一是争取国家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考虑通过调整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结构,增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直接关联的专项。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电网、小城镇建设、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进行专项补助,设立支持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等。同时,应加快建立地方财政基本保障型体制。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项目支持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通过项目支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和建设,必须统筹兼顾,既要考虑生态保护的因素,又必须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方面,尤其是与库区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四是务实高效推进高层、区县、部门对接,进一步加强受水区与供水区在生态环保、产业转型、民生领域、智力人才等方面互动合作,将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向纵深推进。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库区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的建议。

十堰市环境监测站是国家环境监测网二级站,全国14个水生生物监测试点站,全站在职在岗职工5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2人,本科学历36人。包括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6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4人。监测认证项目包含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及底质、植物生物残留体、固体废物、煤质类,生物,噪声及振动,室内空气等六大类335项环境监测项目的能力。全站配备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流动注射仪、水质应急自动监测车、监测船等各类监测仪器设备314台套,可满足丹江口库区水质常规监测109项能力要求。丹江口市、郧阳区、竹山、房县、郧西、竹溪六个县级站,共有监测人员86人,仪器设备420台套,均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建设验收,具备水质监测29项监测能力,其中丹江口市、郧阳区监测仪器配置,均具有水质分析109项的能力。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环境监测站固定资产投入由2011年末的235万元迅速增加到目前的6000余万元,十堰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一是先后购置日本岛津、美国PE等业内高尖端品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并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达到了开展地表水水质109项全分析能力的硬件条件,一举成为全省继武汉站后第二个具备地表水水质109项全分析能力的二级站,监测技术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二是努力建成了全国水生生物监测试点站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水生物监测十分必要,我们积极向国家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240余万元,用于专门购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形成了水生生物监测能力,成为了全国14水生生物监测试点站之一。三是加快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步伐丹江口库区面积广,河流众多,库岸线长,为确保水源区的水质安全,全面提升水环境应急预警能力,先后投入资金4300余万元,建成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共17座,还利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资金420万元在全省率先购置了2台水质自动应急监测车,大大提高市环境监测站水质应急监测能力。

尽管在国家和省市县共同努力下十堰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初步建立,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以及国家、省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库区生态监测领域不断拓宽十堰现有的监测能力与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水生物监测缺少必要的采样和分析设备,能力仍显不足;监测船上未配置应急快捷监测设备监测的快速便捷性不够;无人机、无人船采样手段空白监测采样手段仍显单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政协委员们的建议,落实到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努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配置,为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水质安全贡献力量:一是高标准规范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按照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要求,结合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改革,优化我市监测网络设置,差异化配置监测能力,加强区域性、特色性监测站建设,配齐监测人员,按县级站平均人员编制18人配足力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二是高标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是精准、快捷、便捷,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监测事权要求,编制满足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监管标准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补齐监测能力短板,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高质量服务于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

四、关于“将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按照水利部、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和指导,在依托“丹治”的基础上,以“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将库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相结合,踊跃投入到十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响应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郧阳区以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和打造“樱桃沟生态旅游名村”为契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于2012年底在樱桃沟小流域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流域内“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移民、交通、环保等项目,整合资金近1000万元进行综合治理,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把“生态优先、清洁流域”的生态治理理念与“村容整洁、景观生态”的新农村示范村、生态旅游名村建设贯彻始终,达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经过我们不懈努力,目前已在该流域实施坡改梯300亩、经果林1800亩、水保林3500亩;修建沟渠2.2公里、道路1.1公里、拦砂坝5座、水窖100口、沼气池200口,新建生物塘1口,整治生物塘2口;建造景观桥3座、休闲广场2个、人工瀑布1个、观景台1处,工程总投资960万元。治理后的樱桃沟小流域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年蓄水保土量增加30%以上,呈现出“山顶松柏葱葱、山腰樱桃飘香、山脚流水潺潺”的生态农业美景,为樱桃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使以“樱桃”闻名的樱桃沟村生态文化底蕴大大提升,有力地拉动了该地农业经济、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樱桃沟村已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郊生态农业新村。

在加大库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相结合的探索之际,我们积极呼吁,从规划层面突显库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加大库周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治理力度,并最终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上有所体现,规划了“清洁小流域”项目。其中,涉及我市31条清洁小流域、3.35亿元的建设任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时,我们仍将积极争取,进一步加大库区,尤其是库周生态创建、绿色创建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结合力度,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型、清洁生产型、人水和谐型、民俗休闲型、观光采摘型、绿色产业型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探索,为库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更新动能

关于您们的其他建议,需由市发改、住建、农业部门给予详细解答。在此,我们谨表歉意。


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

2020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