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

南水北调中线全面通水四周年综合效益显著

日期: 2018-12-20 10:59:00
谢学林 程勇
来源:

一是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中线一期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累计调水191亿立方米,不间断供水1461天,累计向4省市供水179亿立方米,相当于148个武汉东湖(武汉东湖库容量约为1.2亿立方米)。汉水惠及京津冀豫5320多万居民。其中,北京累计受水41.8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200万;河南受水64.1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800万;天津受水34.43亿立方米,河北37.85亿立方米,均超年度计划。

二是水资源配置格局显著优化。北京市形成一纵一环输水大动脉,南水占主城区的自来水供水量的73%,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到1.2。天津市构建形成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优化配置、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14个区居民喝上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中线一期工程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构建起河北省京津以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达到了100%

三是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中线输水线路全部与沿线河流立交,不与地表水发生水体交换。工程管理范围内,总干渠两侧布设电子围栏,并安排人工巡查,建设10个水污染应急物资库并进行多次大型应急演练。依托视频、智能安防系统,无死角安全监控,通过水情数据自动监测与预警,全部闸站远程控制,实现输水调度自动化、水质保护系统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目标。监测结果显示,通水以来,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丹江口水库水质为Ⅱ类,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其中I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5-2016年的30%提升至2017-201880%左右。优质的南水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群众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吃水问题一朝得以解决,家里纷纷装上马桶、太阳能热水器,再也不用为水而发愁,幸福感、获得感大为增加。

四是生态补水修复效益逐步显现。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提升。北京市利用南水每天向城市河湖补水约25万立方米,部分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水库、湿地重现生机。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由补水前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安阳市安阳河、汤河水质由补水前的Ⅳ类、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水,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肯定和认可。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稳步实施,至今累计补水4.7亿立方米,累计形成水面约40平方公里。根据119眼地下水监测井动态监测,与补水前相比,监测井水位呈上升趋势的占45%,稳定的占8%。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地下水位明显回升。至2018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稳定;河北省深层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转为上升0.52米;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

五是调水倒逼高质量发展。调水工程还有力促进受水区经济结构转型,各地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行业,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促进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经测算,受水区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北京自2014年开始启动对十堰地区的对口协作,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12亿元,实施项目近400个,为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作为大坝加高所在地的丹江口市,狠抓控源截污,先后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整治”“清水行动”、“库区拆违专项攻坚行动”“零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执法检查,关停污染严重的大小企业100多家,清理取缔库区网箱12.1万只,建成总长度105公里、面积10000公顷防护隔离林带,促进库区水质连续28年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积极发挥“南水北调”品牌效应,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引进农夫山泉等15家水资源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全域旅游等绿色产业,连续五年被评为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

 

 

责任编辑: 市水利局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